调研随笔|老华侨心中的“中国情结”:马达加斯加吴先生访谈录
作者:     更新日期: 2016-11-25     访问次数: 344

 

 

       马达加斯加(以下简称“马国”)是华人最早到达的非洲聚居地之一。今年9月上旬,在马国孔子学院调研期间与自愿者和老师们的交谈过程中,多次听大家说起“吴叔”这个人。稍一打听方知吴叔是当地的一位老华侨,平时十分热心华侨华人的公益活动。吴叔还与孔院的年青教师们成了“忘年交”,多次参加孔子学院的办学活动,主动为孔院的青年教师排忧解难。出于对吴叔其人的好奇,同时希望能从吴叔身上找寻一些马国老一辈华侨的生存故事。于是,9月9日下午,在孔院董明辉老师等人的引见下,我们来到了吳礎禧先生的家,拜访了这位老华侨。吴先生今年七十多岁,精神矍铄,兄弟俩经营着一家面包店,生意十分红火。

 
合影
吴叔其人(中)

一与吴先生交谈 

    作者按:下面是当时在吴叔家的部分谈话内容,稍加整理后仅以问答的形式呈现给大家。(K是笔者,W为吴先生)


K:吴叔,请允许我也这样称呼您。我听过小董老师讲起过有关您的一些故事,我很好奇,也很感动。但我知道马国是华侨华人聚居比较早也比较多的非洲国家之一。所以,我们今天来主要是想听一听有关您、您的家庭以及有关马国华侨的故事,想了解一些马国老一辈华侨是怎样打拼和生存的?
W:但这些东西我们也不太了解,因为我爸爸这一辈人也没有跟我们讲起这些事。所以这是马国华侨的一大问题,上一代没有传下来。另一个是语言问题,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说中文了,老华侨中会说普通话的也不多。所以,这个问题很严重了,你们做这个工作实在太重要了。


K:其他老华侨会不会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历史?
W:也不会知道很多。我有时去接待比我年龄还大的老华侨,我也很想知道这些事,但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很遗憾的一件事。


K:请问您的老家是国内哪儿的?
W:广东的。马国的老华侨全部是广东过来的,来后大多数居住在马国的东边沿海一带,像塔马塔夫、马拉卡拉等。马国北方的就少了。我知道马国的华侨先是一个人过来,然后就带一些人过来了,同一个村庄的,以做生意为主。


K:有没有做工的,比如给法国人修铁路?
W:这些我就没听到了,我所知道的都是他们来做生意的。


K:您爸爸他们后来有没有回过广东老家?
W:没有。爸爸那一代回去的很少,偶尔寄回去一些旧衣服,有时候他们去香港也会买点东西寄回去。那时候中国还是关闭的,很少人能过去。我小时候对中国很陌生。


K:请问您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回家乡的?
W:我是2000年第一次回去(广东顺德),那个时候回去的人还不是很多,后来才慢慢的多起来,因为现在越来越方便了。


K:听说您的中文是在台湾学的?
W:对,我是十二岁去台湾上学。那个时候爸爸看到台湾方面的宣传,美国有援助,他们说可以去一家中学读书。那时世界各国的华人子弟都有到台湾去读书的。我和哥哥两个人一起去的台湾,一直上到大学毕业。后来我就回来了,哥哥去了加拿大。上世纪70年代马国有点动乱,很多华侨就开始移居加拿大,我也跟着移民到了加拿大。很多移民出去的马国华侨基本上就不回来了,我也在那里呆了16年。1993年,我回来继续经营我爸爸留下的这个面包厂。因为我的小弟弟一个人在这里做不了,我就和弟弟一起经营这个面包店,转眼20多年就过去了。


K:您的孩子们呢?
W:我的小孩在加拿大上大学,也是加拿大户籍。他们不会回来了。


K:您最后也会去加拿大吧?
W:我想我最后也会去加拿大。这个厂子我弟弟会管的。我一共有十四个兄弟姐妹,除了我哥哥,后来又有四个兄弟姐妹去了台湾读书。毕业之后他们都去了加拿大,现在除了我和小弟弟,其余十二个都在加拿大。小弟弟的子女也都准备去加拿大读书。马国的华侨移民加拿大都在魁北克。


K:这样看来,马国的老华侨也不多了,能走的都走了。
W:是的,能走的都走了,现在慢慢地还在走。


K:但是现在大陆来的新华侨越老越多了,你们怎么没有考虑留下来呢,在这儿也可以做生意,而且马国目前的局势还算稳定。
W;也可以这么说。但加拿大更稳定,去了再回来的不多。比如有个移居美国的华侨青年回来创业,因为他爸爸给他留下了许多的土地,他觉得有创业的机会。


K:听说您平时跟华人接触很多。
W:是啊!像我和小董是因为孔院认识的,我会说普通话,有机会去接触新华侨,容易和他们沟通,而说法语、粤语的华侨就很难和新华侨沟通。像我和中国医疗队的关系一直十分好,有20多年了。医疗队离这里20公里,都是甘肃兰州派来的。很多老华侨到医疗队来看病,因为不会说汉语,就来找我帮他们翻译,所以我接触华侨的机会就很多。马语,法语,英语我都会说,老一辈说广东话,所以我广东话也会说。


K:您的面包厂是什么时候开的?
W:面包厂是我爸爸1965年创办的。以前马国的面包店都是法国人经营的,后来法国人走了,就把面包厂卖给了中国人经营。看到中国人经营面包店赚钱,后来印巴人也开始做面包了。


K:请问您在台湾大学是学什么专业的?
W:学农业的,畜牧专业。从台湾回来两年就去了加拿大,在加拿大生活了16年,对马国也不是特别了解,学的畜牧专业也没用上。


K:马国现在经济不景气,抢劫偷盗的事情经常发生。听说您上个月家里就发生了入室抢劫事件,您老人家还受了伤,现在身体恢复的还好吧?
W:今年8月14号半夜,有三个小偷来我们家里,我就和他们打起来了,小偷把我的头打破了,满地都是血,后来就失去了知觉。事后听我太太讲,她听见动静从房间出来就被小偷勒住了脖子,小偷跟我太太要钱,我太太镇定地跟他们说:“你勒住我,我怎么给你开柜子?”后来小偷抢了钱就跑了。我太太手上的戒指也被抢走了。也报案了,但没有用,警察一来就问我要钱,我就说你不给我破案我一块钱也不给你。于是就不了了之。为了防盗,家里面的门窗都加固过了,买了更保险的锁,还准备多装一点防盗窗。马国现在的治安一年比一年差,1993年我回来的时候要比现在好多了。我想如果我是马国人我也会抢,因为抢了没事,没有人能破案。马国本来应该是个富裕的国家,如果政府管得好的话。因为马国人很善良,他们也深受法国人影响,是很有教养的,开车什么的肯定是比中国人守规矩。

K:吴叔您最近一次回中国是什么时候?
W:我最后一次回中国是2012年,当时是帮助孔院带夏令营学员回去的。之前也是隔一两年就回去一次。今年可能还要回去一次。 




二笔者感触与感想

       祖国始终是海外华侨的根,而华侨又恰如是祖国与世界相联接的一根根纽带。祖国的强大对于海外游子们来说是最强有力的靠山,是最挺直的脊梁。诚然,中国的发展和强盛也离不开海外广大华侨华人的支持和努力。遥想当年,这些华侨的先辈们大多是出于事业闯荡、生活窘迫、遭受变故的情况下,抛家舍子或携带妻儿老小,冒着生命危险,下南洋、到美洲、闯非洲,为的都是生活或活着。在与吴老先生的交谈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些生活在异国他乡华人的不易。他们乃至他们的先辈们,虽然可能出于各种不同的缘由,漂洋过海来到这样一个离家遥远的岛国,每个人的背后必然都有着一个心酸的故事。这些故事他们可能会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也可能慢慢的淡忘,但不可否认地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生活或事业的成功,完全是通过自己的不懈打拼,而且要付出比常人更加艰辛地努力。 


       直到今天,马国的华侨们仍然是最勤劳勇敢的一群人,他们始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而且把困难和艰辛当成了生活的本钱。吴老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吴先生本来是可以在加拿大过上安逸的生活,但由于难以舍弃父辈留下的小面包店,又毅然回到了父辈打拼的地方,从1993年回到马国,一干就是二十余年。期间,吴家兄弟二人通过辛勤劳作,把这个面包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并从中又享受着生活的滋味和丰收的快乐。但当我们谈到老先生被抢劫和袭击一事,老先生的面色立刻就暗淡下来。话语中既有不舍之情,又有终将别离的些许惆怅。 


       谈话结束后,吴老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他的面包厂。面包厂不大,就在房子的下面一层,但是生产加工设备和设施一应俱全。吴先生家生产的面包和糕点由于质量好、信誉好,在当地很受欢迎。吴先生说,每年在圣诞节前的一个月,他们就开始准备加工生产大量的面包和其它糕点,然后储藏起来,到时都会一售而空。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使用了三十年的烤箱和质量很好的美国产的和面机。可以看出,吴先生一谈到他的面包店,眉宇之间都会透露出自豪自满之情。

吴先生及他的面包

吴先生面包店内景



       吴先生向我们夸赞他的面粉搅拌机
吴老先生一直把我们送到马路对面停车的地方,这个地方也是吴先生自己建的一个篮球场。球场的一面墙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神州球场”。吴先生说这个球场建成时恰逢“神州五号”成功发射,所以就把球场命名为“神州”号了。生活在国内的人可能感受不到华侨华人这种对祖国的眷念情怀,而我恰恰从吴老先生的这个球场名字中体味到了海外华人的拳拳之心。 



      

吴先生的“神州球场”


       当我们正要与吴老先生道别之时,不经意间突然看到对面的墙边长着两颗广玉兰树,于是我就问吴先生说:广玉兰应该是国内南方的树种啊,在马国也有这种树吗?吴先生听我这样一问,先生一惊,旋即有点自豪地告诉我说:这些树都是他早些年回国后带来的,不但有玉兰树,还有桂圆树、桂花树等。他一一指给我们看,噢,果然如此!听老先生这么一说,我顿时似乎对老先生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了,更加清晰地看到老先生心中的那颗“中国情结”!

“神州球场”里的“中国树”

 



“神州球场”里的“中国树”

 


作者简介:
陈明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